2022年5月26日下午,在尖端科技楼2楼报告厅,科研公共服务条件平台举办业务交流系列2022年第三期活动,邀请童华教授进行了《扫描电子显微镜及原位分析技术》的学术报告。平台主任王建波教授主持活动,平台全体职工及校内部分师生参与了学习和交流。
童华教授结合目前科研公共服务条件平台所拥有的大型仪器设备,从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基础知识、目前技术进展以及原位分析与联用技术三个方面详实地介绍了目前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最新发展趋势。
童华教授对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发展历史、成像光路等进行了概述,并对二次电子、背散射电子、特征X射线的产生原理及成像效果进行了比较,最后详细介绍了电子光学系统、信号检测放大系统、图像记录系统、真空系统以及电源控制系统这一系列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结构组成。
在扫描电子显微镜设计进展方面,童华教授围绕着背散射电子像信号分选、In-Lens二次电子检测模式、低压减速模式、防磁性材料污染设计、低真空模式环境扫描、小型化(桌面化)进行了技术要点的总结,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让大家了解了扫描电子显微镜目前技术发展概貌。
童华教授通过分享扫描电子显微镜配备的EBSD、动态拉伸台、高温样品台、低温冷冻台、集成电路台、FIB、二次离子质谱、拉曼光谱等附件和联用装置,介绍了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原位分析技术,指出扫描电子显微镜已发展成为现场、原位、实时的多信息综合分析平台。
现场交流环节,胡继明教授、王建波教授结合童华教授的报告,分别就科研公共服务条件平台大型仪器提升使用效率和加强用户培训等方面谈了各自的想法,并对进一步开展相关工作提出建议和期望。
专家简介:
童华,博士,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九三学社湖北省文教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谱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文物分析与化学保护,生物复合材料的仿生合成,纳米储能材料等。先后主持2项国家重点纳米材料专项、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科技支撑计划(子项目)以及省部级和横向项目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
撰稿:仲 秋 拍摄:赵 勇 仲 秋 审核:应 志 豪 周 晓 东
|
|
|
|
|
|